4000年前先民审美是这样的,探访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
2023年7月2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在西藏博物馆看到的“镇馆之宝”双体陶罐。 王筝 摄
长江网讯 “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纹饰精美,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昌都市文化保护研究所所长扎西旺加这样点评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双体陶罐。7月2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西藏博物馆探访。
2023年7月3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航拍的卡若遗址全貌。王筝 摄
“双体陶罐是卡若遗址出土的最典型陶器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因为器形是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相连接而得名。”在卡若遗址,扎西旺加告诉长江网记者。据介绍,卡若遗址是西藏史前遗址中罕见的、堆积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址。
扎西旺加连续用了几个“美”字来形容这件双体陶罐。他进一步评价,双体陶罐体现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
2023年7月2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在“雪域长歌——西藏历史文化展”双体陶罐展柜前驻足观看。 王筝 摄
双体陶罐的用途是什么?面对探访团成员提问,西藏博物馆讲解员次仁曲宗说:“由于当时的人们不可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作一件精美却并不实用的器物,所以专家初步认为它是用来祭祀的一种礼器。”
“四川雅安汉源县大窑石棺墓中出土的双连罐,与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在形态上非常相似。”长江网记者在西藏博物馆双体陶罐展柜前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2023年7月28日,在西藏博物馆门前,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文博研究员吉如·巴桑罗布与“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专家、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树祥交流。王筝 摄
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文博研究员吉如·巴桑罗布告诉探访团:“大家在西藏博物馆的历史展览之中看到的双体陶罐,从它的造型、纹饰和工艺来看,和长江、黄河流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从汉语言哲学出发的汉语哲学
- “慧”及养老 上海已建成70多家智慧养老院
- 经世济民真学者 学高身正大先生——写在刘诗白百年诞辰之际
- 再创佳绩!100台乘龙H7 LNG牵引车交付浙江物流巨头
- 好奇心,滚起认知的雪球
- 上海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门诊落成
- 当AI赋能医疗 可以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什么?
-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 拥抱“星星的孩子”,中兴努比亚手机全系上线自闭症儿童画作壁纸
- 安心出行,人保同行-管淋小区站
- 赓续中华文脉 浸润时代人心——港澳台人士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信赖选择,安心每一刻-遂昌华泰实业有限公司站
- 专家:单抗药物让AD治疗进入新阶段
- 安心出行,人保同行-柴岭下新村站
- 多地春茶开启采摘热潮 茶园“智慧大脑”增添科技范儿
- 冷暖大逆转!本周前期中东部大范围冲击30℃ 中后期寒潮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