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根壮的“地瓜”藤蔓通达全球

生活常识 2023-08-27 千姿百态 2790

(浙商杂志记者 李艳霄 本报记者 阮伟康) “第一次听到‘地瓜经济’的比喻,我还听不懂什么叫‘地瓜’,直到身边有人说,地瓜就是番薯。”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汪力成回忆道,南方人对番薯自然不陌生,汪力成也瞬间懂了这个比喻的意义,“就是把根扎在浙江,让藤蔓长出去,到别处吸收阳光雨露,汲取营养,最终壮大根茎,就像地瓜一样。”

华立,就是从“浙”里启航,在全球开枝散叶,一如“地瓜经济”之喻。“这些年来,我们从未搬迁过总部,始终在浙江,始终在余杭。”汪力成表态,无论华立如何壮大、产业遍及全球,“余杭永远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也永远是余杭的企业。”

华立集团:根壮的“地瓜”藤蔓通达全球

40万元“试”出全球化先行者

“2003年,我们的规模还很小。在我印象里,那时公司才刚完成改制。不过,我们已经开始‘走出去’了。”说起“华立出海”的故事,汪力成颇为感慨。

华立集团:根壮的“地瓜”藤蔓通达全球

华立的外向型基因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不过,彼时的华立只做外贸订单,并没有外贸自主权,订单都来自国有外贸公司,连商标等都由他们提供。进入90年代,华立才拿到第一批自营进出口权,有资格独立进入外贸市场,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究其本质依然是外贸。转折发生在2000年,华立首次走出国门,尝试在境外投资建厂。

泰中罗勇工业园董事徐根罗是华立出海探路的第一人。彼时,他领下在异国他乡建电表厂的任务状,只身一人带着40万元来到泰国曼谷。那时无论是走向省外,还是走出国门,都刚刚起步。“估计把握不大,态度也将信将疑,所以先用小成本试试水。”徐根罗说。

从省吃俭用修缮工厂、启动生产线,到开拓市场、因地制宜改进设计,克服一道道难题之后,华立在泰国设立的电能表制造工厂在曼谷扎稳了脚跟。2003年之后,华立电表在泰国一直保持着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销地产”战略得到有效落地。

“民间外交家”的炼成

2005年,在多方合力之下,华立开始探索境外发展模式的创新,在泰国东部投资开发规划占地12平方公里的泰中罗勇工业园。这是中国首批在海外设立的八个工业园之一,经过近20年建设与招商,目前入驻企业已有百余家。

“眼下,泰中罗勇工业园二期正在建设中,等项目完成后,园区总面积可达20平方公里,将有超300家企业落户。可以说,中国企业在海外集聚的工业园,没有一个规模超过我们的。”汪力成表示,“从2005年跟踪至今,工业园内因各类原因退出或‘死亡’的只有5家,余下的企业日子都过得很好。”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泰国工业园形势一片大好,华立又将目光落到了墨西哥。2015年,华立趁势在墨美边境城市新莱昂州布局北美华富山工业园。“规划面积有10平方公里,我们边建设边招商,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还带起了一波‘中国热’。”汪力成笑言,相比2013年,如今的墨西哥连中餐馆都多起来,味道也改善了许多。“如今的墨美边境像极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不止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汪力成透露,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华立的发展思路愈加清晰。“我们制定了一项战略规划,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更多中国工业园,形成‘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格局,包括正在扩建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也包括规划中的北非摩洛哥工业园等。”

让中西方人民在基层来往,或许唯有经济能架起桥梁。华立就是“架桥者”之一,他们以工业园为纽带,让中国企业家、民众与国际沟通的桥梁渐成坦途。

如今,泰中罗勇工业园已为超4.5万本地人提供就业岗位。汪力成算过一笔账:待工业园二期项目完成,预计聘用10万名本地员工,10万人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

在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所在地,新莱昂州州长号召超百所技工学校开设中文班,为开班的学校提供补贴,他表示:“华立来了,今后大量中国企业会到这里建厂,学生们今后将有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如果懂几句中文就更容易找到工作,中文说得好,工资也可能比同事高。”

“这是荣誉,也是责任。企业、企业家走出国门后,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国家和人民,要有‘民间外交家’的责任感。”汪力成说。

地瓜不止枝繁叶茂

地瓜的故事不只在枝繁叶茂,更在根深蒂固。

“无论是泰国还是墨西哥,‘走出去’的浙商企业真正转移产能的很少,几乎都在海外做‘增量’。”汪力成分享了一组数据:“走出去”的企业每在当地销售1美元,其中有0.6美元来自中国供应链或母公司,换言之,拉动了中国的出口。

“本土企业并不会停产,而是发展内需市场或向产业链更高端走,这样一来,留在浙江的部分价值就更高了。”在汪力成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另类的“腾笼换鸟”。

面向未来,汪力成的态度很辩证:“下阶段,经济的阵痛是必然的,但并不是坏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倒逼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但若在十年后回望今天,浙江甚至中国或将因此达到新境界,浙江也会产生一批真正的跨国公司。”

汪力成谈到,跨国公司并不是外贸企业,而是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的公司。“可以说,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跨国公司,华为也还没有做到。但我相信,十年之后,单是浙江,跨国公司就不会少于15家。”

在华立海外各个会议室的玻璃外墙上,次第印着全球大江大河的轮廓,从长江、黄河,到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华立的故事也顺着河床,时而奔腾,时而缓流,奔涌向世界。

阅读延伸

“走出”余杭闯天下,“回归”余杭展宏图,华立演绎了一部生动的“地瓜藤蔓”生长史。

从只做外贸订单到自营进出口,从自身尝试海外设厂到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工业唐人街”,华立是浙商全球化的先行者,前瞻性地探索并打造出中国企业平台型全球化模式,为中国企业迎接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应对选择。

面对新市场、新空间、新机遇、新挑战,余杭始终在强藤蔓上下功夫,在链接世界上做功课,支撑“地瓜经济”更好发展。今年以来,余杭纵深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区。余杭深入践行“种瓜得瓜”硬道理,抓龙头、抢项目、由链及圈强培育;坚持打好“顺藤结瓜”组合拳,抱团出海、数字赋能、产业布局走天下;持续涵养“瓜熟蒂落”好生态,提升交通网络、加强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越是开放,越有利于形成发展的强磁场;越是发展,越需要开放的加速度。在“地瓜经济”这片开放田里,正期待着一场“更开放”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