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四大省级文化场馆,之江文化中心今起正式向公众开放

生活常识 2023-09-03 千姿百态 7956

浙江日报报道 浙江迎来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8月29日起,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向社会开放。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上的258亩土地上,矗立起浙江文化场馆的“四大金刚”:

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的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

全国首家全面智慧化省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

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全国规模最大省级文学馆——浙江文学馆。

包括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这处由“四馆一中心”组成的规模空前的文化地标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今后将成为“文化浙江”的金名片,既添颜值,又增内涵。

聚合四大省级文化场馆,之江文化中心今起正式向公众开放

之江文化中心究竟为何而建?又将为浙江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更集聚的文化中心

从地图上看,之江文化中心的选址很有意思。众所周知,浙江之名,来自母亲河钱塘江。钱塘江因水道曲折又被称为折江、之江。之江文化中心所在的之江板块,正在钱塘江的水道弯折之处。

在浙江悠远文脉上,之江文化中心的拔地而起,也正像点睛之笔,如一块巨大磁石,吸引浙江文化资源加速集聚。

这是功能之需。

这两个月,一票难求的文化场馆,成为暑期亲子游的热门项目。当文化场馆越来越火,传统文化越来越活,“文物+旅游”“非遗+旅游”等综合性需求,日益成为“诗和远方”的靓丽风景。

“曾经,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憾于体量有限,十万余件珍贵藏品只能陈放于库房内,难见天日。”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介绍,在之江新馆,浙博成为“四大馆”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3.2万平方米。文物终于享有接近完美的保存条件:专门辟出的藏品技术保护专区,拥有近40间实验室、修复室、文保处理室以及专门为大型出土文物规划的前期处理室与冷冻脱水室。

再看拥有123年历史的浙江图书馆,搬入之江新馆,也有了更足的底气——建设一个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的全省重要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

一个集聚的文化中心,才能更好地满足百姓对于享受综合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

这是空间之迁。

之江文化中心落户的杭州转塘地区向来被认为是秦置钱唐县城遗址最有可能的所在地之一。一条之江,孕育了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

2018年6月,《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在杭州艺创小镇发布,构建“一核五极”的空间开发格局,“一核”为之江发展核,“五极”为滨江(白马湖)、奥体(湘湖)、上城、九乔、富春五大发展极。这一布局,使得浙江的文化产业走入“拥江时代”。2019年2月,之江文化中心作为之江文化产业带的重要坐标,开工建设。

经过5年的发展,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已初见成效。2022年,之江文化产业带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63亿元,产业规模比规划时提高221%。如今,之江文化中心的开放,将成为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聚合四大省级文化场馆,之江文化中心今起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是时代之聚。

东京上野公园内集聚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等数十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场馆;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由小巷、街道、公园、文化场馆所交织而成的街区,成为“艺术看海地”……

“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文化生活焕然一新。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更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乘虎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文化消费崛起,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精神需求增加,不仅促进了文化建筑的大量涌现,也促进了多功能、多业态的复合化综合型文化综合体出现。

这更是浙江20年来持之以恒践行“八八战略”、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标志性成果的生动实践。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