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石塘的“山海经”
浙江宣传消息 海风微拂、白浪击岸,缆绳交错、渔港晚舟,相信这是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海岛渔村景象。不过,浙东海边渔村——温岭市石塘镇还有一番新奇。
近年来,石塘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浙江省民间民族艺术之乡”,该镇五岙村入选国家级最美渔村、海利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被赞誉为“东海好望角”。然而,翻开石塘的历史画卷,这里几经生死存亡,几度焕然新生;这里一度发展成渔业重镇,也曾面临转型困境……
央视纪录片《渔村小叙》曾有此一问:“渔村石塘,它的确不是名山大川,然而凡是来过这里的人,都会从心里喜欢上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探一探渔村石塘的“山海经”。
温岭石塘滨海绿道 图源:“诗画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一
历史上,石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孤岛求生”。
闭塞的交通,是孤岛面临的第一道障碍。19世纪之前,这里是孤悬海中的岛屿。直到清嘉庆九年(1804年),岛上才铺了一条五六里长的砂路,与大陆连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避免路人因突然涨潮而葬生鱼腹,遂在旧砂路上叠石尺余高,“于浦脚边每一里建大石高台一座,俾行人得登是台避潮焉,千百年之患一旦而免”。
孤岛的艰难还在于大海“发怒”时的恶劣环境。东南自古多台风,石塘更甚。新中国成立以来统计数据表明,这里是浙江省台风登陆次数最多的地方。因石坚耐用,可挡风雨,能防海潮,当地人就地取材将孤岛“武装”成了石头城,街是石造、巷是石围、路是石铺、房是石砌、塘是石筑,“石塘”由此得名。
除了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作为重要海防前哨和物资补给站的地位,也让石塘有了不一般的经历,可谓几经浮沉。
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宋朝时这里就有渔民聚居,元代设石塘巡检司,镇守海疆。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经过石塘。后又因倭寇进犯,渔民陆续内迁,这里成了废墟。
直到明正统二年(1437年),福建泉州惠安一支陈氏船队沿海北上,发现石塘有平旷地、水井天成,遂安家落户。如今,岛上陈和隆旧宅青石大门镌刻的“旧德溯东湖俭勤世守,新支衍箬屿义礼家传”对联,讲述的便是这段往事。
然而到了清初,为围困郑成功,顺治帝颁了“片板不许下海”的禁海令和“回撤30里”的迁海令,让石塘再次成为“无人区”,直到28年后海禁解除,石塘才又一次慢慢苏醒过来。
二
山海间的石塘为更多人所知,起于上世纪80年代,因著名画家吴冠中、沈柔坚等对石塘石屋石巷石城美如画的盛赞,中央美院等知名大学相继将其列为写生基地,在艺术界声名鹊起。
1999年底,石塘迎来一波“大流量”。中国2000年委员会宣布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石塘后,当地一个月的人流量达到了16.96万人次。“第一缕曙光”的流量引发了石塘人的新思考。
能否使出“看家本领”,以创意吸引人?石塘是渔业重镇,鼎盛时,有各类渔船2100余艘,功率指标居全国乡镇首位,从业人员达2万之多。
出海捕鱼自然是石塘人的“看家本领”。2006年,当时的流水坑村率先推出“当一回渔民”的沉浸式体验,一时间一票难求,之后又成立了渔家乐服务中心,让干渔家活、吃渔家饭,成了游客可参与的活动,至今热度不减。
能否挖掘“民俗宝藏”,以文化感染人?长时间地理和乡音上的相对独立,成就了石塘作为福建“文化飞地”的传奇。将闽南民俗与当地文化融合,就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像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亮相的大奏鼓,舞者敲打扁鼓等乐器,赤足而舞,被誉为“中国渔村第一舞”;作为元宵庆典的扛台阁,前有火镬开道,后有鱼灯、台阁巡游,锣鼓压阵、祈望丰收……石塘适时举办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不仅吸引了各地游客,也获得了不少省内外乃至国外的民俗专家学者的关注。
能否擦亮“特色招牌”,以体验留住人?石塘的民居独具特色,多为石屋,依山面海,窗子刻意设计得高且小,防狂风灌入,在特殊年代也能抵御外敌入侵,屋顶还以密密麻麻的小石条压住青瓦,防止被台风揭掉,有言道,“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
2013年起,先后有渔民聘请国内外设计师将石屋改建成特色民宿,那些险些遭人遗弃的石头房子,闪亮转型为古朴又艺术的品质民宿,同时修建的临海绿道将散落于山头山岙的石屋群连接成片,串联起原生态的海岸风景,节假日甚至一房难求。
温岭石塘镇石屋民宿 图源:“文旅浙江”微信公众号
三
有人说,“渔业+民俗+石屋”为主元素的创业“交响乐”,让石塘这座依山而建、讨海为生的小渔村“道路越走越开阔”。
不过,作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如何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石塘和其他“同榜生”一样,在发展中也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比如旺季挤破门,淡季不见人;吃玩购娱等业态不够完善,引发游客吐槽“风光很好、可玩很少”,等等。那么,该如何突破困境?笔者认为,有三篇文章可以进一步探索。
做好“网”字文章,与广阔世界相连。许多海边村镇有发达的海运,但没有畅通的陆路,如果跳不出小小的镇域,有可能会再次沦为“孤岛”。两百多年来,石塘人一直在跟“路”较劲:先在海中筑路,后又广修公路,从当初的“潮落时旱路可通”,变成如今的四通八达。
接下来,还可以推动石塘与台州1号公路沿线甚至高铁覆盖的周边县市、地市众多网红地“组团出道”,实现一站式打卡。甚至依托科技在云端架“桥”,通过大小屏直播、“种草”等方式,打造一个网络上的“数字渔村”。从织渔网,到建路网,再到拥抱互联网,链接更广阔的世界。
做好“特”字文章,让人文之花绽放。再好的美食吃多了也会腻,美景亦然。因此需要有好创意来推陈出新、独出心裁,不断给人们提供新奇体验。比如精心挖掘并发展民俗,炒好这盘特色“文化菜”,既能丰富旅游“大餐桌”,又能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
对国家级非遗——大奏鼓的抢救性保护,就是如此。1984年,8个平均年龄50岁的渔民,根据儿时的记忆重新编排整合,让几乎断层的渔村舞蹈重见天日。之后,又打破“传男不传女”等传统观念枷锁,在当地小学开设“大奏鼓”社团课,成立第一支女子表演队,如今还在新建非遗研学文创中心,设置大奏鼓小剧场,让更多游客欣赏并参与其中。
做好“融”字文章,让烟火气氤氲起来。有人说,动人的旅行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偶遇的人与景治愈。打鱼晒网,炊烟袅袅,让人与景彼此交融,不失为避免景区全盘商业化而让人生厌的好解法。
比如,被称为“中国五渔村”的七彩小岛,当地村民中,超九成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平日里村民们或义务给岛上游客带路,或在居所开辟渔村非遗文化展示厅,或用废弃船木、蟹壳等材料制作特色工艺品,供游客参观、体验。一来一往之间,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结缘,有时还会将自家晒制的鱼鲞作为年货寄往各地,给新老伙伴们带去来自东海的鲜甜和问候。
每个小渔村都承载着与海共生的历史和记忆。期待更多“海的儿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山海赋予的过往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 “文明养犬 宠爱有方”IP形象征集活动获奖作品揭晓
- 人保友爱,安全同行-龙都瓯江花园站
- 人保友爱,安全同行-龙都瓯江花园站
- 人保有爱,安全同行-欣苑小区站
- 文化中国行·这才叫国潮|八段锦,练过才知道“真香”!
- 南华大学从“独居石”中成功提取“肿瘤克星”
- 焦点访谈丨春节申遗成功 人类非遗再添中国文化瑰宝
- 【央广时评】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读懂蕴藏其间的价值与希冀
- 国际观察|“比特币狂飙”背后的美国金融生态与风险
- 启停电池怎么选?DF MAX-EFB启停新品“有款有型”
- 智驭未来,保驾科技-中控技术富阳产业园站
- 智驭未来,保驾科技-中控技术富阳产业园站
- 运动累倒,一夜好眠……是真是假?| 谣言终结站
- 跨越粤港澳三地自行车赛举行
- 安心出行,人保同行-世纪新村站
- 人保友爱,安全同行-德光锦相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