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徽风皖韵新华章
绘就徽风皖韵新华章
陈 舜
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新时代新征程,安徽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体用贯通、知行合一,将安徽丰厚的历史人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彰显徽风皖韵新气象、展示安徽文化新作为。
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强调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刻体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不同时期演绎中华文明精彩华章的重要舞台。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驻足观看的大口陶尊,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这个遗址与繁昌人字洞、和县龙潭洞、蚌埠双墩和禹会村、含山凌家滩、潜山薛家岗等遗址一起,点亮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明曙光,开启了峰峦迭出、代有高峰的安徽文脉,标注了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独特位置。安徽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不可移动文物2.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18万余件。我们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强化本体保护、整体保护的理念,正在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徽州文化公园、淮河文化公园,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传统村落和古民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农耕文明的璀璨明珠。2023年以来,我们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展起底式调查,制定《关于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的指导意见》,明确保护重点,列出负面清单,对469个中国传统村落、338个省级传统村落和8000多处古民居实行建档立卡、挂牌保护,推动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见证。发源于安徽泾县的宣纸,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安徽出台了支持宣纸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推进宣笔古代名笔复原、徽墨传统配方发掘利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让“文房四宝”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同时,系统梳理“安徽戏”、“安徽文”、“安徽菜”、“安徽茶”、“安徽中医药”等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承载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的“徽字号”非遗文创品牌,让星罗棋布在江淮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我们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提炼安徽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独特标识,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性的安徽体现,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拓展文化空间、坚定文化自信,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用好党的历史这一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继承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激发“万众一心加油干”的磅礴力量,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第一站,就来到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革命老区金寨县,瞻仰革命旧址、看望老区人民。2020年8月,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革命战争年代,安徽这片红土地上,书写了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史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江淮儿女以“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战天斗地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掀起了治淮高潮,建成了新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工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贴上身家性命按下发起大包干的“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大幕。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构筑起江淮儿女的精神脊梁,熔铸成安徽人民的红色基因,成为安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安徽出台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建立省、市、县三级红色资源名录,推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霍山革命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展陈提升等保护利用工程,创建1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33个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升行动,建设百家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深化安徽地方党史和革命精神研究,大力发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铁心跟党走”的忠诚、“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斗志,奋力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勉励他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广大师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唱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青春之歌。安徽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动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有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生动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灵,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体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进一步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提供精神支撑。
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获得者、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和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的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推动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风。在凤阳县小岗村举办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活动上,现场发布154人(组)“中国好人”,其中安徽14人(组)。目前,全省累计推出各级各类身边好人110多万人(组),“中国好人”上榜总数达到1697人(组),5人当选“时代楷模”,25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好人辈出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价值引领、生动的文明培育。我们将深入发掘安徽好人开放、好学、敬业、诚信、奉献、担当的优秀品格,倡导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的待人立身之道,为孕育好人文化提供丰厚道德土壤,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让道德和文化的力量充分涌流、更加丰沛。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抓手。2023年开学季,我们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学生家庭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很多孩子的“开学第一课”。目前,全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9318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着眼“建管用育融”一体化发展,正扎实推进文明实践“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10个左右示范中心、100个左右示范所、1000个左右示范站,带动资源向中心汇聚、力量向基层下沉、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引导人们自觉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安徽坚持创建为民、以创促建,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6个省辖市已有12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顺应群众新期待,安徽将高标准、常态化推动文明创建,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全面开展居民、家庭、单位、乡风、城市“五大文明提升行动”,打响全域文明创建的攻坚战。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只有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条鲜明主线。我们要深刻体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新期待,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使文化发展获得不竭的源头活水。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新版黄梅戏《天仙配》,到建党百年之际持续引发“圈粉”效应的新编黄梅戏《共产党宣言》,优秀的文艺作品浸润心灵、鼓舞人心。安徽将聚焦打造新时代文艺精品、推动文艺成“高原”、起“高峰”,组织实施文学强基、舞台艺术提质、影视振兴、网络文艺创优和百花竞秀等行动,紧紧扭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每年遴选论证100个重点项目进入省级文艺创作项目库,构建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推出一批的工作格局。对于重大创作项目,建立“揭榜挂帅”制度,实行“一片(剧)一策”,加强工作调度,靶向招引知名团队,柔性引进文艺名家,搭建精品创作生产的“快车道”。组建安徽省文化精品发展基金,设立安徽文学奖、安徽艺术奖、安徽出版奖,策划开展优秀剧目全国演出季、安徽影视创作大会、安徽文艺展演周等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生动记录江淮大地的创新创造,精彩呈现多姿多彩的人间烟火,推动文艺创作千帆竞发、百花齐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文化要繁荣起来、农村文化也要繁荣起来。着眼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可及性不强、对不上群众胃口等问题,安徽坚持把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投放、向“一老一少”等重点群体倾斜,组织实施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江淮读书月等活动,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涵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深受广大基层群众欢迎。未来,还将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工程、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公共文化空间工程,着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生活常见的急救误区
- (身边的变化)杭州医生援川记事:走上高原,让疼痛“被看见”
- 中新真探:月经来7天比来3天更健康?
- 洗牙能让牙齿变白……是真是假?|谣言终结站
- 中新真探:不爱吃蔬菜,能用蔬菜干代替吗?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秀水苑站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艇湖社区艇湖花园站
- @所有老师,这份身心保养说明书请查收!丨科普时间
- 中新健康丨30个重大项目落户药都亳州 总投资381.5亿元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东周村双周小区站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四甲村四甲新家园站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凤鸣山庄站
- 人保在,修无忧-精益汽修站
- 人保在,修无忧-蓬达汽修站
- 携手人保,生活更美好-龙泉市明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站
- 无意识的6个小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