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两岸故事
今天要说的故事,跨越海峡两岸,没有冰冷的隔阂,只有温暖。
从我记事时起,爷爷就告诉我,他的同胞哥哥(我称他为大爷爷)在年少时被迫离开家乡,去到海峡对岸生活。
本文作者
蒋梓煦 建德市政协委员
爷爷蒋锦铭,曾担任建德市台联会副会长、海外联谊会理事。大爷爷蒋锦屏,今年96岁,现住台湾桃园市。1987年,蒋锦屏盼来第一次返乡祭祖之行,随后亲人之间一直保持书信、电话联系。
在两岸交流相对闭塞的年代,爷爷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和大爷爷交流,每一封信件都几经周转,排除万难才能平安来到兄弟俩的手中。薄薄的几页信笺,写满了乡愁和思念。
爷爷时常会拿出信笺,仔细地翻阅,看完后又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沿着原先的折痕折好塞回信封,生怕受到丝毫的损坏。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两岸之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家里安装电话后,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爷爷总是守在电话机旁,等待电话铃声响起,聆听海峡对岸的声音。电波搭载着新年祝福和思念之情,越过海峡把两兄弟连接在一起。
爷爷空闲的时候经常把我喊到身边,将宝岛台湾的各处风景和风俗文化向我娓娓道来,烟波浩渺的日月潭、怪石林立的野柳海岸、瞬息万变的阿里山云海……
“中国人讲血浓于水,我们身上流淌的血、维系的亲情,是千山万水隔不断的。”这是爷爷常挂在嘴边的话。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从大陆去台湾的200多万名同胞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每逢清明、冬至时节,他们带上各种祭祀物品来到台湾的西海岸,从桃园一路南下到高雄,对着故土故乡的方向遥拜,以表达对家族亲人的怀念。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1987年,大爷爷终于盼来了第一次返乡祭祖之行。当大爷爷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曾祖母的墓前,他“咚”的一声跪了下去,忍不住痛哭流涕,哽咽地说:“不孝之子今日来祭拜您了!”然后低声絮语讲述着离家后的种种经历和在台湾生活的点点滴滴。
祭扫结束后,大爷爷仍迟迟不愿离去,绕着墓地一圈一圈地走着,仿佛要把离家这些年缺失的陪伴都补上,把这些年没来得及说的话都和自己的母亲说说。
晚上回到家里,大爷爷和爷爷在房里彻夜长谈,爷爷把家里发生的大小事情一件件讲述。他们时而互相宽慰,时而泣不成声,时而缄默不言。爷爷告诉大爷爷,曾祖母在世的时候,每逢过节都会把他拉到身边说:“儿啊,今天本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可惜你大哥至今漂泊在外,音信全无,生死不知。以后也不知道能不能再见上一面。”
无法团圆的遗憾像是一根刺,深深地扎在曾祖母的心中,直到临终前她还反复叮嘱爷爷说:“千万不要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你的大哥还了无音讯,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你的大哥,找到后一定要来坟前告诉我,让我在九泉之下也能够安息。”爷爷说到此处,泪水夺眶而出,兄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
大爷爷返回台湾后,在给爷爷写的信中特意交代,要把曾祖父母的坟墓修好,并嘱托一定要把他们子女的名字也刻在墓碑上,以便孩子长大后能返乡寻宗认祖。当大爷爷收到修缮好的祖坟照片时,眼眶湿润了,他把照片放大摆在中堂上,召集全家人拿着香,对着照片跪拜先祖。好友来访看到照片后,也触动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感慨道:“我们就缺少这样一张照片啊!”
退休之前,爷爷曾担任台联会副会长、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每当有台胞返乡探亲、旅游时,爷爷都参与接待交流,向台胞宣传祖国大陆及家乡的大好河山、美丽蝶变。
闲暇之余,爷爷还爱好写作。多年的工作经历、生活感悟、思念亲人的故事都被爷爷以文字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冰冷的文字在爷爷饱含情感的叙述中,变得灵动飞扬,充满温馨。
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时间在心里留下了沧桑,爷爷的身体也不复从前的硬朗,但爷爷的心愿从未被岁月消磨,那就是隔海相望的亲人,终有团圆的那一天。
- 生活常见的急救误区
- (身边的变化)杭州医生援川记事:走上高原,让疼痛“被看见”
- 中新真探:月经来7天比来3天更健康?
- 洗牙能让牙齿变白……是真是假?|谣言终结站
- 中新真探:不爱吃蔬菜,能用蔬菜干代替吗?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秀水苑站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艇湖社区艇湖花园站
- @所有老师,这份身心保养说明书请查收!丨科普时间
- 中新健康丨30个重大项目落户药都亳州 总投资381.5亿元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东周村双周小区站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四甲村四甲新家园站
- 人保相伴,守护安全-凤鸣山庄站
- 人保在,修无忧-精益汽修站
- 人保在,修无忧-蓬达汽修站
- 携手人保,生活更美好-龙泉市明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站
- 无意识的6个小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