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快打造“演艺之都”步伐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记者张景华 通讯员张思琦)当下,北京市正加快打造“演艺之都”。2023年全年营业性演出达4.9万场,比2019年场次翻倍,票房收入超23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3年,北京市举办“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在线上线下进行展演、展播、展映,总观看人数超3800万人次。大剧场展演单元上演大戏29部162场,吸引20多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观演;小剧场展演单元在13家城市小剧场、演艺新空间上演优质剧目18部262场,吸引4.5万余名年轻观众;精品演出进高校单元邀请10部优秀剧目走进8所高校,让1万多名年轻学子与戏剧艺术亲密接触;云剧场单元推出50部经典剧目,观看量超3700万人次。
“演艺之都”建设也让百年会馆重现活力。北京聚焦会馆打造演艺新空间,推出“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一批批为会馆量身定制的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杂技、相声轮番上演,让老会馆“长”出新个性。据统计,2023年湖广会馆、颜料会馆、正乙祠戏楼等“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百年会馆举办演出活动近400场。
为加快“演艺之都”建设步伐,北京持续培育演艺新空间。2023年,北京推出首批15家市级演艺空间培育场所,认定演艺新空间29家。目前,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已正式落成使用,一批市级演艺新空间将于2024年正式挂牌。
过去一年,北京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先后推出话剧《张居正》、歌剧《映山红》、京剧《齐白石》、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舞剧《五星出东方》、电视剧《觉醒年代》等10部作品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保障北京每周推送“大戏看北京”演艺资讯,不断擦亮“会馆有戏”品牌。
据介绍,北京把“演艺之都”建设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围绕推出精品力作、市场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演艺新业态新空间、优化环境生态等7个板块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和工作任务,为“演艺之都”建设提供路径支撑。
- 国际首个!中国建成日地空间全圈层综合性地基监测设施
- 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发布 冰川总条数约6.9万条
- 感受戏剧魅力
- “天津市国际中文教育联盟”成立
-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浙江篇章
- 人保寿险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四: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关爱孤独症群体
- 验证月球岩浆洋模型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 《英汉大词典》(第3版)定档4月上市
- 圆满收官,未来可期 | 第44届西部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闭幕!
- 云南发现具有独特三角形结构的鱼类新物种
- @考生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 我国自主研制AS700D载人飞艇完成首次科研试飞
- 全国政协委员高金凤:为孩子撑起网络清朗天空
- 解码《纲要》⑥ |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西南民族大学:把青春答卷写在家乡建设第一线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