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何以中华》:“物”“史”互证 崭新视角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

生活常识 2024-06-02 千姿百态 10229

  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5月16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阐释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就《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以下简称《何以中华》)一书在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大众化历史叙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大众传播的作用等开展座谈讨论。

专家学者热议《何以中华》:“物”“史”互证 崭新视角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

研讨会现场(民族画报社 列来拉杜/摄)

  《何以中华》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2024年1月出版发行,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是阐释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通俗理论读物。该书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研讨会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何以中华》是一本从政治、历史、文学、文化、科技多角度地论述中华民族的图书,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文献支撑,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认为,该书将考古资料和历史研究成果转换成了文学性表达、大众化表述,以“物”“史”互证的方式构建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对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对《何以中华》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对其将文物与历史结合起来,予以充分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表示,《何以中华》用考古实物,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传承赓续的历史基因,揭示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先民心系“中国”、内聚发展、自成“天下”的精神密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角度。

  “用文物来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史,这本书还是首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忠认为,该书兼具了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双重作用,适合作为大学生使用的宣传资料和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配套教材。

  “这本书通过细节、局部的珠联璧合,把一件件无声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以及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贯通起来。”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喜饶尼玛表示读《何以中华》就像在与历史对话,同时,这本书也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

  据了解,《何以中华》已被翻译为英文、藏文、彝文,出版了中英双语、汉藏双语、汉彝双语等多语种版本。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博物馆承办,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协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顾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等出席了研讨会。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