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抓鱼”,妙手“烹鲜”

育儿有方 2024-08-03 千姿百态 1863

精准“抓鱼”,妙手“烹鲜”

业务述评:(2015年2月9日~2015年2月15日)

本周分社来稿不少,尤其新开栏目“直击省部级单位民主生活会”“岁末年初探作风”“春运一线”等多为分社记者供稿,头版重点稿件除领导人活动外亦大多是分社活跃的身影。同时,针对网络热点,分社记者也能及时来稿,回应关切,发现新闻“具慧眼”,讲好故事“见功夫”,可谓是“精准抓活鱼,妙手烹美鲜”。

发现新闻,要的是“时时在状态,处处有心人”的敏锐洞察,时效一过,“鱼儿”便不鲜了。本周网络热点话题较多,分社记者都能及时发掘,迅速解读,回应受众关切。2月9日11版《捡到狗头金到底该归谁》(李亚楠),以此前两天网络热炒的新疆青河县牧民捡到“狗头金”的事儿为由头,请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发表看法,是对网络众声喧哗的理性剖析,也是一次增强群众法律意识的宣传。

同样,2月13日11版《用五言诗作报告,合适吗》(刘鑫炎),聚焦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采用“五言诗”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这一热点事件,客观呈现官员、学者等各方观点,引导受众讨论回归理性。

热点问题理性引导,虚假信息及时澄清。2月11日4版《微求证》栏目刊发《“西安古城墙被掏建办公楼”不实》(姜峰、方敏),记者通过走访市文物局、城墙景区管委会等单位,实地展现古城墙现状,同时为城墙利用展示法律依据,确认了属于合理利用复建项目的结论,网络热炒的负面信息得以澄清。

网络热点并非都是“猛虎来了”,巧妙运用,也可以是冬日暖阳,温暖人心。2月13日6版《穿越时空的“廖厂长”》(周立耘),就讲了湖南娄底企业家廖群洪厂长资助大学生“寻梦”的故事,故事从网络红人吴晓波日前备受关注的一篇微博说起,充分利用了网络关注度高的“名人效应”,让一篇看似平淡的人物报道,既有温度,又有热度,传递了正能量。

发现新闻是本领,表达新闻见功夫。“活鱼”到手,还看如何加工。做得好,是美味,不用心,反倒了胃口。本周分社来稿中,就有讲好故事、妙手“烹鲜”的好手。

讲好故事,首先要有故事意识,尤其是那些故事性不强的内容,也要有意识地通过故事巧妙表达。2月9日14版《只为路遇大熊猫的心动》(张文)介绍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记者巧讲故事,倍儿有现场感。如开头:

“起风了,竹林�O�@作响。这里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严冬的静谧和寂寥,笼罩着广袤的林区。只有巡山队员的谈笑声,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生气。”

让人身临其境。如果简单铺陈,平淡介绍,中规中矩,就会落入俗套。

讲好故事,要真讲,不能套个“故事”的壳儿,空有形式,没有讲故事的效果。社领导提出,现在大家都有讲故事的愿望,但往往故事只是作为一个导语、一个由头,没有贯穿文章的逻辑变化。这样一来,挂着“羊头”,卖的还是“狗肉”。2月10日14版《河北:抓住“灰太狼” 村民“喜洋洋”》(史自强),就是一篇前后呼应、逻辑贯穿始终的好故事。故事从吴老汉家的母羊要生崽儿讲起,说到羊被偷了“老两口一整天吃不下一口饭”“村里人心惶惶”,一直到最后羊找回来,“‘这下又有盼头了。’吴老汉像抱着两个娃一样抱着两只小羊羔。”故事有矛盾冲突,有人物心理变化,围绕人物命运变化的线索讲好了故事。

讲好故事,应直击要害,直面矛盾,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开头,如高手过招,一击必杀。“直击省部级单位民主生活会”本周开栏,首篇《河北省委民主生活会辣味十足》(王方杰、李增辉)便在编前会上获得了肯定。报道开篇即用直接引语批评省委书记,辣味扑面而来,深具震撼力。一下就让读者感到这是一场不避重就轻、不走过场的民主生活会。

要做到开头精彩,就必须打破观念,敢于亮招,有所取舍,把最“抓人”的内容放到开头。不必拘泥成规,千篇一律,习惯性先讲正面内容,或者是“从头说起,面面俱到”。“抓人”,可以是矛盾聚焦,冲突毕现的震撼;“抓人”,可以是贴近百姓,事关各人生活的问题;“抓人”,还可以是入脑入心,渗入“泪点”的共鸣。

讲好故事,也可以设置悬念,引人阅读。如影视作品中开头刀光剑景,就是不见人物,不知缘由;或是空城无人,蒙面黑影,究竟前往何处?巧妙运用文学手段,创新文章叙事方式,能把故事讲得更引人入胜,抓着心走。

2月9日4版“点赞中国”栏目刊发《一个“阳光下的秘密”》(潘俊强),开头就说“济南铁路局临沂工务段的李锐,很长时间都是同事眼中的‘怪人’”,文章一直讲“怪”,一直卖关子,吸引读者跟着走,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不由让人心头一震,颇有共鸣。

讲好故事,还可以“色香味俱全”,烹调美味。语言、动作、场景、细节,让人如临其境,看得痛快。2月11日3版《一堂生动的中国文化课》(侯露露),大段的场景、语言、动作描写,准确对应人物性格特征,写得惟妙惟肖,如同说书人讲故事,绘声绘色,让读者“根本停不下来”。

春节将近,分社记者正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当中。兄弟媒体都在“走”,华山论剑,谁能技高一筹?讲好故事,既练好深入采访的“硬功”,又掌握创新方法的“巧劲儿”,自然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此,请接招。

(费伟伟,人民日报正高二级编辑。曾任《市场报》副总编辑、《中国能源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地方部副主任;六次获中国新闻奖,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著有《新闻采写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好稿怎样讲故事》等新闻业务专著6部;主编《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人民日报写作课》等新闻业务专著6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杨花漫漫》等散文、游记、通讯集3部。)

(选自《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编:耿聪、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