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由来|鸳鸯街的“神奇”鸳鸯井
开栏语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地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伟大祖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寻着地名,记住乡愁。地名折射时代变化,亦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港湾。本公众号将转发“桂林日报”新开专栏《地名的由来》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有趣的地名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厚重桂林的别样风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荔浦市荔城镇
就有这么一口“神奇”的古井——鸳鸯井
听当地老人说
即使是年逢大旱
井水也不曾枯竭
凭一“井”之力
滋养着从古至今居住在这里的人
这条街也因此井得名“鸳鸯街”
鸳鸯井坐落在荔城镇城东南方的张王岭南麓
背靠莲花山
山虽不高,但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近日,记者循着街道漫步约10分钟
鸳鸯井映入眼帘
井边几棵古树枝条垂下阴凉
村里人告诉记者
鸳鸯井分为小方井和大方井
小方井为吃水井
大方井为洗菜井、洗衣井
均由板石砌筑而成
相传在明朝正德八年(1514年)时
鸳鸯街还未形成
只是一条荒僻小径
而鸳鸯井也只是一眼小泉
清流从岭麓石缝中汩汩流出
附近村民劳作之余
常在泉边乘凉
一天,张氏三婆与家人到这里休息
三婆倚着泉边一块巨石闭目养神
不一会便进入梦乡
梦中只见一对男女翩翩而来
先饮泉水,然后嬉戏
继而坐在三婆旁说:
“老婆婆,这泉水甘甜,能滋万物,您可带领村人将泉修建为井,造福万年。”
三婆点头说好
问道:“你心真好!敢问二人高姓?家住哪里?”
那对青年男女笑而不答,起身而去
三婆醒来,擦了擦眼
却不见青年男女踪影
问家人,都说没有人来过这里
到了晚上
三婆向族人诉说做梦之事
大家都觉得蹊跷
于是选定吉日良辰,动工修井
修井那天,族中青壮年一齐出动
去淤泥、除杂草、清落叶、挖基砌石
场面热火朝天
忽地,有人发现一些圆扁巧石
大似鸡蛋,小如豆粒
捡起来仔细一瞧,竟有嘴有鼻,酷似鸳鸯
大家如获至宝
收工时都带几颗回家放进水缸“养”起来
后来族人才知
三婆所梦见的青年男女该是鸳鸯的化身
于是就把这种小石称为“鸳鸯石”
把井叫做“鸳鸯井”
后来,荒僻小径两旁建起许多屋舍
成了一条街,人们便称它为“鸳鸯街”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了仙人桥后
经过此地的人日益增多
过往商客多在井旁休息,饮井水解渴
由此,鸳鸯井声名远播,县人皆知
“现在还是很多人来井里打水喝的。
沙街社区书记张琼是土生土长的鸳鸯街人
她告诉记者
为了不影响水质且方便民众取水使用
现在的大方井被分成了三块
分别用作灌溉、洗衣和洗菜
小方井仍是供人饮用
现在的鸳鸯街,住着90多户人
街道两旁道路干净、屋舍整齐
这口鸳鸯井仍不曾断流
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刘燕飞)
- 仁寿县以花为媒激活“花样经济”
- “成都是什么味道”解锁消费新场景里的城市密码
- “五一”假期 洪雅旅游市场“热力值”拉满
- 低空飞行新体验 眉山文旅再升级
- 成都双流区“一河一校”政校协同新突破 以实践教育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 银发族与Z世代齐驱 AI赋能中国出境游市场升级
- 美团再度辟谣“二选一”传言:平台无权约束骑手接单选择
- 四川青神:借“水”之力 绘就文旅融合示范带新画卷
- 安康城市形象北京行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动物园举行
- 第三届五大道海棠花节在津圆满落幕
- 庆祝泼水节
- 异动快报:天元股份(003003)4月15日14点26分触及涨停板
- 异动快报:ST晨鸣B(200488)4月15日14点28分触及涨停板
- 灌阳水车镇湾门口屯陶叫叫:“泥与火”的童趣在坚守中探索破圈之路
- 津门海棠春日盛 移动AI来赋能
- 不仅是司机,更是旅途的策划师——耀出行管家骆勇如何诠释“礼宾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