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咽了樱桃核 真的很危险吗

健康知识 2023-05-09 千姿百态 10182

记者 李建 文/摄

“杨柳花飘新白雪,樱桃子缀小红珠。”眼下正是樱桃上市的季节,一枚色泽红润、酸甜可口的樱桃,让很多人忍不住口齿生津。然而,诸如吃樱桃不小心咽下樱桃核会中毒、樱桃里的小白虫吃了会得病、个头大的樱桃都是用了激素等传言,也困扰着馋樱桃的人们。

一枚小小的樱桃,是否真的藏着这么多危险?如果您也有这样的担心,不妨看看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怎么说。

解读一

樱桃核虽然有毒,误食几颗并没有危险

传言:女子食用5颗樱桃,咬破樱桃核被毒晕。

一则曾在朋友圈热传的视频说,当事人整个吞下了5颗樱桃后不久即腹痛、头晕脑胀。然后,视频作者“科普”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樱桃核中含有氰甙,它与胃酸结合发生反应会产生剧毒氰基离子,从而导致氰化物中毒。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相是,樱桃核虽然有毒,但偶尔误食几颗其实并没有危险。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樱桃核确实含有氰甙类物质,氰甙类物质其实是无毒的,但樱桃核中同时还自带有水解酶,如果樱桃核被咬碎或咀嚼,这种水解酶接触到水,就会导致氰甙分解代谢,最终产生剧毒的氢氰酸。

但是,因为樱桃核本身非常坚硬,很难被嚼碎或消化,核中所含的氰甙类物质当然就没机会被释放出来,所以也就无法产生剧毒的氢氰酸。

同时,任何有毒物质只有达到一定剂量后,才能发挥毒性作用。单个樱桃中的氰甙含量非常少,1公斤樱桃仁中含有几十微克的氰甙类物质,再分解为氢氰酸含量则更低。而氢氰酸对人的致死量约为每公斤体重0.5毫克至3.5毫克,也就是说,一般的人即使吃下1公斤樱桃核也未必能达到致死量。

所以,吃5颗樱桃核被毒晕的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就算偶尔误吞下几颗樱桃核,第二天就会随粪便排出来,一般无须担心。

解读二

樱桃里的小白虫是果蝇,人吃了不会得病

传言:樱桃里的小白虫是一种病毒,人吃了可能会过敏甚至得病。

这则周期性传播的视频说,洗樱桃时水里泡出来的小白虫是一种病毒(也有的说是蛔虫),人吃了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过敏症状。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眼睑和鼻子容易发红和发痒,严重的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其他伤害。那么,小白虫真的如此可怕吗?

真相是,樱桃里的小白虫其实是果蝇幼虫,不是病毒更不会让人得病。

刘少伟教授分析说,洗樱桃时水里浮出小白虫并不是什么病毒或蛔虫,只是一种名为“樱桃果蝇”的昆虫幼虫。樱桃果蝇是果蝇的一种,不光是樱桃,杨梅、蓝莓、草莓等浆果类水果中,都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樱桃果蝇的出现与天气和品种有关。一般来说,樱桃成熟时如果遇到持续低温多雨天气,樱桃果实皮层的韧性就会降低,果蝇成虫往往就趁机钻入果肉产卵,而幼虫孵化为害的情况也随之增多。此外,一些中晚熟品种的樱桃由于日常管理粗放或忽视病虫防控等方面原因,也较易被果蝇乘虚而入。

不过,不小心吃了果蝇幼虫对人体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这是因为果蝇从孵化幼虫到长成成虫,整个阶段都是在果实内部无污染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很少会产生病菌,这一点是和它同属双翅目短角亚目蝇科昆虫的家蝇所不能比的。同时,果蝇幼虫也根本扛不住胃酸的侵蚀,进入人的胃里后很快就会死亡,成为跟我们平常吃的鸡蛋白一样的蛋白质。也就是说,不小心吃了这些蛋白质除了心理上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外,不会有其他问题。

不小心咽了樱桃核 真的很危险吗

解读三

樱桃个头大小主要与品种有关,适量使用膨大素没有问题

传言:大个的“巨无霸”樱桃都打了激素,吃了不安全。

市面上的樱桃有大有小,有人说大樱桃的果实生长极限是单果重量12克至13克,超过这个重量范围的大个儿樱桃都打了激素,吃了不安全不健康。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刘少伟教授分析说,樱桃个头大小主要与品种有关。品种不同,大小、形态自然也就不同,这和是否使用激素没有必然关联。

我国目前主要栽培的大樱桃品种,平均单果重确实大都在6克到12克之间,但也有不少品种的樱桃如明珠、红灯、早大果等,最大单果重量能达到13克以上;美早、泰珠、黑珍珠、萨米脱等品种的樱桃最大果重能达到15克到18克之间;而艳阳的最大果重能达到22.5克。所以以单果重量来判断樱桃是否使用了激素,并不靠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膨大素作为经过依法审批与严格评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进而增大果实。只要依照产品标签的规定使用,不会对樱桃产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同时,膨大素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过量使用易产生影响果实品质等反作用,所以果农一般不可能大量使用。

目前,我国露天樱桃园基本是不需要使用膨大素的,只有少部分大棚樱桃园限于栽培方式需要使用膨大素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此外,樱桃增大单果个头的栽培措施有很多种,如疏花疏果、加强肥水(多施有机肥、钾肥)管理等,使用膨大素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不小心咽了樱桃核 真的很危险吗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李建

责任编辑:冯峥